时间: 2025-05-02 06:0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6:37
词汇“生稊”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生稊”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生稊”的字面意思是新生的草木。其中,“生”表示生长、新生,“稊”是指一种细小的草。因此,“生稊”整体上指的是初生的、细小的植物。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生稊”常用来形容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特别是在描写自然景物和季节变化时。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一些文学作品或古风诗词中仍可见其身影。
“生稊”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频率在现代汉语中有所下降,但在一些保留古风的文学作品中仍被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春天和新生常常被赋予积极的意义,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因此,“生稊”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达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生稊”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清新和希望。它让我联想到春天的田野,万物复苏的景象,以及生命的不断更新。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阅读古代诗词时遇到“生稊”这个词汇,它让我对春天的景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生稊”:
春风拂过,生稊点点,
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片绿油油的田野,新生的小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结合音乐,我可以联想到轻快的旋律,如同春风拂过新生的小草。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生稊”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new shoots”或“tender grass”可以传达相似的意境。
通过对“生稊”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词汇在古代文学中的意义和用法。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所蕴含的清新和希望的情感仍然值得我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加以利用。
1.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2. 【稊】 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 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