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1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17:49
“卧伏”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卧”和“伏”。字面意思是指躺下或趴下,通常用来描述人或动物处于一种较低的、不活动的姿势。基本含义是指隐藏、潜伏或休息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卧伏”常用来形容人物在暗中观察或等待时机,如“卧伏在草丛中”。在口语中,它可以简单地指躺下休息,如“他卧伏在沙发上”。在军事或战术领域,“卧伏”可能指士兵在战斗中采取的低姿态,以避免被敌人发现或攻击。
同义词中,“潜伏”强调隐秘性和等待时机,“隐藏”强调不被发现,“埋伏”则特指军事上的埋伏。反义词中,“站立”是直接的反义,“活动”强调动态,“显露”则指从隐藏状态中显现出来。
“卧”字古已有之,原指躺下休息,后来引申为隐藏、潜伏的意思。“伏”字同样古老,最初指趴下,后来也引申为隐藏、潜伏。两个字结合使用,强化了隐藏和潜伏的意味。
在**传统文化中,“卧伏”有时与忍耐、等待时机的美德相联系。例如,在兵法中,卧伏是一种战术,要求士兵在不利情况下保持耐心和冷静,等待最佳时机出击。
“卧伏”这个词给人一种安静、沉稳的感觉,同时也带有一种潜在的紧张和期待。它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宁静、自然的隐蔽处,或是战争中的紧张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使用“卧伏”来形容自己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安静地阅读,享受那种隐蔽和专注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卧伏于夜的怀抱,星辰是我的伴侣,静待黎明的曙光。”
视觉上,“卧伏”让人联想到夜晚的森林,动物在草丛中静静地观察。听觉上,它可能与夜晚的宁静、偶尔的虫鸣声相联系。
在英语中,“卧伏”可以对应为“lurk”或“lie low”,前者强调潜伏和隐蔽,后者则更多指保持低调。
“卧伏”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描述了一种物理状态,还蕴含了文化、情感和战术上的意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语言的深度和表达的丰富性。
1.
【卧】
(会意。从人臣。“臣”是竖立的眼睛。本义: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
同本义。
【引证】
《孟子》。焦循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卧于几。统言之则不别。”-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一生伏案卧。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