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5:14
俯伏: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身体前倾,面部朝下,通常是跪下或趴在地上,表示尊敬、顺从或谦卑。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俯伏常常用来描绘人物对权威或神圣事物的敬畏,如在《圣经》中,人们常常俯伏在神的面前。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俯伏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可以用“趴下”、“跪下”等表达类似的意思。 专业领域:在研究或历史学中,俯伏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礼仪或仪式中的行为。
同义词:跪拜、趴下、匍匐 反义词:站立、挺立、昂首
词源:俯伏这个词源于古汉语,俯意为向下,伏意为趴下,合起来即表示身体前倾趴下的动作。 演变:随着语言的发展,俯伏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用于描述**或礼仪场合中的行为。
在许多文化中,俯伏是一种表达尊敬和敬畏的传统方式,尤其是在**仪式和皇室觐见中。它体现了社会等级和礼仪规范。
俯伏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联想到虔诚和谦卑。它也可能让人想到历史上的权威和仪式感。
在日常生活中,俯伏这个动作可能不常见,但在某些特定的**或文化活动中,如参加婚礼或葬礼时,可能会遇到类似的表达尊敬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晨曦的照耀下,我俯伏在自然的怀抱,感受大地的脉动。”
视觉:想象一个人在教堂中俯伏在地,周围是柔和的光线和宁静的氛围。 听觉:可以联想到教堂的钟声和信徒们的低声祈祷。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动作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含义。例如,在印度文化中,合十(Namaste)是一种表示尊敬的手势,虽然形式不同,但表达的尊敬和谦卑的情感是相似的。
俯伏这个词在语言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动作,还反映了人类对权威和神圣的敬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
1.
【俯】
(会意。从页(xié),表示与头有关,从逃省。取低头逃跑意。现在简化为“从人府声”的形声字。本义:低头)。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曲礼上》-俯而纳屦。 、 《公羊传·宣公六年》-俯而闚其户。 、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组词】
俯擗、 俯偻、 俯听、 俯鉴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