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4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46:42
卓荦不群(zhuó luò bù qún)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的才能或品质出众,与众不同。其中,“卓荦”指的是卓越、出众,“不群”则表示不同于众人,不随大流。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个体在才能、品质或行为上的独特性和超群性。
在文学作品中,卓荦不群常用来形容主人公或重要人物的非凡才能或高尚品质,如在古典小说中形容英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如“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等则更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教育、艺术评价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评价那些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表现的人。
同义词: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独步一时 反义词:平庸无奇、随波逐流、碌碌无为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出类拔萃”更侧重于在同类中的突出,而“卓荦不群”则更强调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卓荦不群的词源较为古典,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史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其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通俗的表达。
在文化中,卓荦不群**体现了对个人才能和品质的高度赞扬,这与儒家文化中对君子品质的追求有关。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激励人们追求卓越,不满足于平庸。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在各个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它激励人们追求卓越,不满足于现状。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评价某位老师或领导时使用这个成语,表达对其非凡才能或高尚品质的敬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星辰璀璨夜空深,卓荦不群独一人。”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那些在人群中独树一帜的人物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赞扬和敬佩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tand out from the crowd”或“unique and exceptional”,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核心意义相似。
卓荦不群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积极意义的成语,它不仅是对个人才能和品质的高度赞扬,也是对追求卓越精神的肯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子一风神杰出,少受学于子敬,卓荦不群。
1.
【卓】
(卓的古字。形声。匕形早声。“匕”表示“人”。本义:超然独立;高明;高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卓,高也。 、 《续汉书·五行志》-十日卜为卓。 、 《论语》-如有所立,卓尔。 、 《论衡》-鸿卓之义,发于颠沛之朝。 、 《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 汉·扬雄《法言》-不胶者卓矣。
【组词】
卓荦不羁、 卓尔独行、 卓夺、 卓殊、 卓逸
2.
【荦】
(形声。从牛,劳省声。本义:杂色的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荦,驳牛也。 、 《通俗文》-黄白杂谓之驳荦。 、 陆龟蒙《杂讽》-斯为朽关键,怒荦抉以入。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群】
(形声。从羊,君声。本义:羊群;兽群;人群)。
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
【引证】
《说文》-群,辈也。 、 《国语·周语》-兽三为群。 、 《诗·小雅·吉日》-或群或友。 、 《诗·小雅·无羊》-三百维群。 、 《礼记·曲礼》-大夫不掩群。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柳宗元《封建论》-故近者聚而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