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4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40:18
曲偻(qū lóu)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身体弯曲,特别是指背部弯曲,形成驼背的状态。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老年人因为年龄增长或疾病导致的身体弯曲。
曲偻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曲”(弯曲)和“偻”(弯曲)两个字组成,形象地描述了身体的弯曲状态。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出现,用来形容人的体态。
在**传统文化中,老年人常常被赋予智慧和尊严的象征,而曲偻这一形象也常常与老年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
曲偻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带来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敬意。它也可能让人想到那些默默承受生活重压的人们,唤起对他们的同情和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公园或街道上看到曲偻的老人,他们的身影常常让人感到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提醒我们珍惜健康和时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曲偻的身影,在时光的长河中缓缓前行, 每一道皱纹,都是岁月深情的刻痕。”
曲偻的形象可能让人联想到缓慢的步伐和沉重的呼吸声,视觉上可能是一幅描绘老人背影的画面,充满了沧桑和故事。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hunchbacked”或“stooped”,它们也用来形容背部弯曲的人。不同文化中对老年人的态度和描绘可能有所不同,但曲偻这一形象在不同文化中都可能引起类似的情感共鸣。
曲偻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物理状态,也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表达人类的共同经验和情感。通过深入学这样的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
1.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
2.
【偻】
(形声。从人,娄声。本义:弯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白虎通》:周公背偻是为强后。此字本训背曲。-偻,尩也。 、 《礼记·问丧》-偻者不袒。 、 《庄子·达生》-见疴偻者。 、 《汉书·蔡义传》-行步俯偻。 、 《左传·昭公七年》-再命而偻。 、 《荀子·王制》-偻巫跛觋。 、 《庄子·列御寇》-正考父一命而伛(曲背),再命而偻(弯腰),三命而俯,循墙而走,孰敢不轨! 、 《后汉书·邓后传》-同行则偻身自卑。
【组词】
偻背、 偻偻、 偻行、 偻步、 偻人、 偻身、 偻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