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8 16:5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16:54:08
词汇“函使”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属于较为文雅或古风的词汇,可能在一些历史文献或特定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函使”进行分析:
“函使”字面意思是指传递信函的人,即信使。在古代,由于通信手段有限,人们常常需要派遣专人传递书信,这些被派遣的人就被称为“函使”。
在文学作品中,“函使”可能被用来营造一种古朴或正式的氛围。在口语或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信使”、“快递员”等更为现代的词汇。
“函”在古代汉语中指书信或封套,“使”则指派遣的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函使”这一职业逐渐消失,现代社会中更多使用“快递员”等词汇。
在古代社会,函使是信息传递的重要环节,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某些历史**中,函使的角色尤为关键。
提到“函使”,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驿站、马匹和尘土飞扬的道路,以及那些日夜兼程只为传递一封重要书信的辛勤身影。
在现代生活中,“函使”这一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如果我们在阅读历史小说或观看古装剧时遇到这个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通信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函使”这一词汇,以增添诗作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
想象一位身着古装的函使,骑着快马,穿越古代的街道,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装剧中的配乐和画面。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传递信件的人,但其使用频率和语境可能与汉语中的“函使”有所不同。
“函使”这一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通信方式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深度。
1.
【函】
(象形。今隶误作函。本义: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圅,舌也。 、 《国语·楚语》。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若合而函吾中。 、 《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圅。 、 《广雅·释亲》-噱,圅舌也。
2.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