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2: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2:43
“五戎”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五种军事组织或兵种。根据《周礼》的记载,五戎包括:弓兵、戟兵、矛兵、盾兵和剑兵。这些兵种在古代战争中各有其特定的作用和位置,共同构成了古代军队的基本结构。
在文学作品中,“五戎”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战争的场景,增强历史感和真实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军事学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术语。
“五戎”一词最早见于《周礼》,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历史和军事研究中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古代社会,军事组织和兵种的划分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戎的概念反映了古代军事制度和文化。
提到“五戎”,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主义,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军事化特征。
在学*和研究**古代历史时,我经常遇到“五戎”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五戎齐发,箭如雨下,戟矛交错,战鼓雷鸣。”
想象一幅古代战场画面,士兵们手持弓箭、戟、矛、盾和剑,战鼓声和号角声交织,形成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罗马的军事组织也有类似的分类,如步兵、骑兵等,但具体的兵种和名称会有所不同。
“五戎”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常使用,但它在理解和研究*古代军事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戎】
(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戎,兵也。 、 《礼记·月令》-以习五戎。 、 《礼记·王制》。注:“军器也。”-戎器不粥于市。 、 《易·同人》-伏戎于莽。 、 《诗·大雅·抑》-弓矢戎兵。
【组词】
戎仗、 戎器、 戎储、 戎钺、 戎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