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5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52:08
熟地黄 是一种中药材,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干燥块根。经过特定的炮制工艺(如蒸、晒等)处理后,称为熟地黄。其字面意思指的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地黄,基本含义是用于中医药中,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效。
在中医药领域,熟地黄是一个专业术语,常用于描述药材的性质和用途。在文学作品中,由于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药用价值,有时也会被提及,尤其是在描述传统医学或养生文化时。在口语中,除非是中医药专业人士或对中医药有深入了解的人群,否则不太常见。
同义词:地黄(未经炮制的原始药材)、生地黄(未经蒸制的原始药材)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可以对比生地黄(未经炮制的药材,性质偏凉)
熟地黄的名称来源于其加工过程,"熟"字表示经过加工处理,"地黄"则是指这种植物的名称。在中医药历史上,地黄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而熟地黄的炮制方法则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在**传统文化中,熟地黄被视为重要的滋补药材,常用于调理身体、增强体质。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熟地黄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的重视。
熟地黄给人以温暖、滋养的联想,与健康、长寿的愿望相关联。在中医药文化中,它象征着对身体的关爱和调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感到身体虚弱或需要调理,可能会选择使用熟地黄作为食疗的一部分,或者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熟地黄,滋养心田, 千年古方,续写健康篇。"
视觉上,熟地黄可能让人联想到深棕色的药材,以及中医铺中摆放的药材柜。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中药煎煮时的咕嘟声,或是中医师的诊断话语。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熟地黄的药材,但类似的滋补概念和药材在世界各地都有存在,如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中的某些药材。
熟地黄作为一个中医药材,不仅具有实际的药用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文化,以及它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1.
【熟】
(形声。从火,孰(shú)声。本作“孰”。“熟”是后起字。本义:煮熟,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
同本义。
【引证】
《礼记·礼运》。疏:“谓烹煮。”-熟治万物。 、 《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熟。
【组词】
熟末、 熟切店、 熟水、 熟献
2.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3.
【黄】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黄色。
【引证】
《说文》-黄,地之色也。 、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 、 《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 、 《礼记·郊特牲》-黄者中也。 、 《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 、 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得张黄盖。
【组词】
黄烘烘、 黄干干、 黄骝、 黄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