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9:27
滴水成冻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水滴在极低的温度下会迅速冻结成冰。基本含义是指天气非常寒冷,以至于水滴在接触到外界环境时立即结冰。
滴水成冻 这个词汇源自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用以形容极端的寒冷天气。
在寒冷地区,滴水成冻 这个词汇反映了当地居民对冬季气候的深刻体验和认知,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应对策略。
这个词汇让人联想到寒冷、冰雪和冬天的景象,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温暖和家的渴望,也可能唤起对冬季活动的兴趣,如滑雪、滑冰等。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冬季旅行中体验到了滴水成冻的天气,那是一个清晨,湖面上的水滴在接触到冷空气后迅速结冰,形成了一层**的冰晶,非常美丽。
在诗歌中,可以将滴水成冻 融入到对冬季的描写中:
北风呼啸,滴水成冻, 银装素裹,世界静谧。 冰晶闪烁,星光点点, 冬夜漫长,心却温暖。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被冰雪覆盖的湖面,水滴在空中凝结成冰晶的瞬间;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轻柔的钢琴曲,让人联想到冬日的宁静和寒冷。
在不同语言中,类似的表达有:
滴水成冻 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自然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极端天气的感受和应对。在学*语言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严冬冱寒,滴水成冻。
1.
【滴】
(形声。从水,啇(dí)声。本义: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成语:滴水成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滴,水注也。 、 《列子·力命》-若何滴滴。 、 唐·杜甫《发同谷县》-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组词】
滴沥、 滴溜、 滴水、 滴溜当啷
水点;点点下落的液体 。如:水滴;雨滴。也用以形容像水滴那样圆的物体。如:滴子(垂珠)。
2.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3.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4.
【冻】
(形声。从仌(bīng),东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冻,仌也。 、 《风俗通》-壮冰曰冻。 、 《礼记·月令》-水始冰,地始冻。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掣红旗冻不翻。
【组词】
冻柱、 冻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