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3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39:26
词汇“三脔”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三脔”的字面意思是三块肉。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指代具体的肉块,也可能用于比喻或象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三脔”可能出现在描述宴会、祭祀或战争等场景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中,可能会提及。
“三脔”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具体的历史演变不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
在古代**,肉是一种珍贵的食物,尤其是在宴会或祭祀中,使用“三脔”可能象征着对客人的尊重或对神灵的虔诚。
对于现代人来说,“三脔”可能带来一种古老、神秘的联想,也可能让人想到古代的宴会或祭祀场景。
由于“三脔”是一个生僻词汇,在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如果需要在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使用,可以用来增添一种古朴的氛围。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宴会的诗歌时,可以使用“三脔”来描绘场景:
古宴盛开,三脔献上,
金樽玉盏,共饮欢畅。
结合古代宴会的图片或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脔”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三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于各自的文化和语言中。
“三脔”作为一个生僻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和文化背景。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演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不常使用,但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脔】
(形声。从肉。羉(luán)声。本义:小块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曰切肉,脔也。 、 《礼记·曲记》注-嘬谓一举尽脔。 、 《淮南子·说林训》-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
【组词】
脔脔、 脔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