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0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00:31
灰头土面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的头发和脸面都沾满了灰尘,显得非常脏乱。基本含义是指人因劳作或环境原因而显得不整洁、狼狈不堪。
灰头土面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灰头”和“土面”两个词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人的头部和面部沾满灰尘的状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整洁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灰头土面**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个人卫生和形象的重视。在某些社会背景下,这个成语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某人不够注重个人形象或生活状态不佳。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不整洁、狼狈的状态。联想上,可能会想到辛勤劳动的工人、农民或是在户外活动中弄脏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朋友在户外**后满身泥土的样子,他听后笑着说:“是啊,我这灰头土面的,得赶紧回家洗澡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晨曦微露,农夫灰头土面, 田间劳作,汗水浸透衣衫。 岁月如歌,辛勤铸就希望, 泥土芬芳,见证生命的顽强。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满脸灰尘的工人或农民的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或是田间劳作的吆喝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covered in dust and dirt" 或 "grimy and disheveled",虽然不如中文成语那样形象和富有文化内涵,但也传达了相似的意思。
灰头土面 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的不整洁状态时非常形象和生动。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对个人卫生的重视,也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文化内涵。
晃大舍送了珍奇到监,自己讨了保,~,瘸狼渴疾,走到家中。
1.
【灰】
(会意。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本义:火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灰,死火余烬也。 、 《礼记·月令》。注:“火之灭者为灰。”-毋烧灰。 、 《字汇》-火过为灰。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飞烟灭。
【组词】
灰灭、 灰榇、 灰罐、 灰枵、 灰火、 灰末
2.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3.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4.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