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5:40
灭顶之灾 字面意思是指灾难之大,足以淹没头顶,比喻极大的灾难或打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极其严重的、无法承受的灾难或困境。
“灭顶之灾”源自**古代的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灭顶之灾,不祥之兆。”这个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极端灾难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灭顶之灾”常与自然灾害、战争等重大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不可控力量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担忧。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沉重、绝望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无助、毁灭和巨大的痛苦。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如家庭成员的重病、突发的经济困难等,这些都可以用“灭顶之灾”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星辰黯淡,灭顶之灾悄然降临,心灵之舟在波涛中摇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洪水淹没村庄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沉重的旋律来增强“灭顶之灾”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tastrophe”或“disaster of epic proportion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严重性和毁灭性是相似的。
“灭顶之灾”是一个强有力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灾难的严重性,还传达了人们面对极端困境时的无助和绝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过渉灭顶,凶。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的汪洋大海。
1.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
2.
【顶】
(形声。从页(xié),丁声。从“页”,表示与人头有关。本义:人头的最上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顶颠也。 、 《易·大过》-过涉灭顶。 、 《庄子·大宗师》。释文:“本作项。”-肩高于顶。 、 清·方苞《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组词】
头顶;秃顶;顶光、 顶珠、 顶角、 顶颡、 顶老、 顶阳骨 (头盖骨;) 顶瓜皮 (头皮、 顶搭子 、 顶门上针、 顶虫、 顶疮、 顶发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