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5:40
“年貌”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年”和“貌”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年龄和外貌。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的年龄和外表特征,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年龄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年貌”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外貌和年龄,如“年貌相当”表示两个人的年龄和外貌相匹配。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年貌”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表是否与其年龄相符,例如“他的年貌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心理学,可能会用“年貌”来描述一个人的生理或心理状态与年龄的关系。
“年貌”一词在汉语中历史悠久,由“年”和“貌”两个常用字组成,其基本含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年貌”的理解和使用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在**传统文化中,“年貌”常常与婚姻、社交等方面有关,如“门当户对,年貌相当”是传统婚姻观念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年貌”更多地被用来描述个体的自然状态,而非社会地位的匹配。
“年貌”这个词给人一种平和、客观的感觉,它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但在某些情境下,如描述一个人外貌与年龄不符时,可能会引起一些惊讶或好奇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用“年貌”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表,尤其是在评价一个人是否显得年轻或老态时。例如,在家庭聚会中,长辈们可能会评论某个亲戚的“年貌”保持得很好。
在诗歌中,可以将“年貌”融入描述自然景物的诗句中,如“春花秋月,年貌不改”,表达自然之美永恒不变的意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面容慈祥的老人,他的“年貌”显得非常和谐,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旋律,让人联想到岁月静好的画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ge and appearance”,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年貌”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年貌”作为一个描述个体外在特征的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它不仅帮助我们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他人,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体差异的认知和尊重。通过对“年貌”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1.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2.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