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0: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0:56
枝词蔓说: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时,用词繁琐、冗长,内容散漫,缺乏重点和条理。它强调的是表达方式的杂乱无章和内容的冗余。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枝词蔓说可能用来批评某篇文章或某个角色的说话方式,指出其表达不清、逻辑混乱。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如果某人说话啰嗦、重复,听者可能会用这个词来形容其说话风格。 专业领域:在学术或专业写作中,枝词蔓说通常是不被推崇的,因为清晰、简洁的表达是专业沟通的基础。
同义词:冗词赘句、啰嗦、拖沓、散漫 反义词:简洁、精炼、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词源:枝词蔓说由“枝”和“蔓”两个字组成,形象地比喻了说话或写作时内容的散乱和冗余,如同树枝和藤蔓一样杂乱无章。 演变: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随着语言的发展,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中华文化中,简洁明了的表达一直被视为美德。枝词蔓说在传统文化中通常是被批评的对象,因为它不符合清晰沟通的原则。
情感反应:听到或读到枝词蔓说的内容时,人们可能会感到烦躁或不耐烦,因为这种表达方式难以让人抓住重点。 联想:联想到混乱、无序、效率低下等负面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在写作或演讲时发现自己有枝词蔓说的问题,我会尝试精简内容,确保表达清晰、有条理。
在诗歌中,可以利用枝词蔓说的概念来创造一种独特的表达风格,通过故意的冗长和散漫来传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或意境。
视觉联想:想象一片杂乱无章的森林,树枝和藤蔓交错,难以找到出路。 听觉联想:想象一段杂乱无章的对话,声音交织,难以分辨重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verbose”或“rambling”,它们也用来形容说话或写作时的冗长和散漫。
枝词蔓说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词汇,它提醒我们在表达时要追求简洁和清晰。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避免枝词蔓说的问题对于提高沟通效率至关重要。
元宗问昊筠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余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
1.
【枝】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枝,木别生条也。 、 《素问·移精变气论》-草荄之枝。 、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千朵万朵压枝低。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不蔓不枝。 、 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宋·洪迈《容斋续笔》-正用一枝鸣。
【组词】
枝任、 枝末、 枝主、 枝杪、 枝柯、 枝干
2.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
3. 【蔓】 【蔓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肉质。
4.
【说】
古语的读法。 同: 悦
【引证】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战国策·魏策》-秦王不说。 、 《韩非子·内诸说上》-宣王说之。 、 《韩非子·五蠹》-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