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5: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5:02
昼伏夜动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白天隐藏不动,夜晚活动”。它描述的是一种生物或人的行为模式,即在白天保持隐蔽或休息状态,而在夜晚进行活动或工作。
昼伏夜动 这个词汇源自汉语,由“昼”(白天)、“伏”(隐藏)、“夜”(夜晚)、“动”(活动)四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诗经》中就有描述动物*性的诗句。
在**文化中,昼伏夜动的概念与阴阳五行理论有关,认为夜晚属阴,适合阴性的活动,如休息和隐藏;白天属阳,适合阳性的活动,如工作和外出。
这个词汇给人以神秘、隐秘的联想,也可能带有一种不寻常或不规则的感觉。在情感上,它可能让人感到好奇或警惕。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那些*惯于夜间工作的人,如我自己就曾经因为工作需要,有过一段时间的昼伏夜动生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昼伏夜动的影子,
在月光下轻轻摇曳,
隐藏着白日的秘密,
在夜的帷幕中悄然绽放。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只猫头鹰在夜空中翱翔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夜晚氛围的音乐,如轻柔的钢琴曲,来增强昼伏夜动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nocturnal",用来描述夜间活动的动物或人。在不同文化中,对于昼伏夜动的理解和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相似的。
昼伏夜动 这个词汇在描述生物性和人类行为模式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时间和行为的关系,还带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意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并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1.
【昼】
(会意。从日,从畫(画)省。从日,表示太阳。从畫,表示一种界限。本义:白天。与“夜”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昼,明也。日之出入,与夜为介。 、 《周髀算经》-昼者,阳。 、 《易·系辞》。注:“乾为昼。”-昼夜之象也。 、 吴均《与朱元思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组词】
昼日昼夜、 昼夕、 昼眠、 昼锦、 昼暮、 昼宵、 昼景、 昼伏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3.
【夜】
(形声。金文字形。从月,亦声。本义:从天黑到天亮的时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 、 《广雅》-夜,暮也。 、 《周礼·鸡人》。注:“夜,夜漏未尽,鸡鸣时也。”-夜呼旦。 、 《左传·庄公七年》。疏;“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辛卯夜,恒星不见。 、 《周髀算经》-夜者阴。 、 《诗·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乐府诗集·木兰诗》-昨夜见军帖。 、 《世说新语·自新》-三日三夜。
4.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