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7:51: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7:51:57
“朔北”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北方。在古代汉语中,“朔”指的是农历每月初一,也泛指北方,因此“朔北”特指北方的地区。
在文学作品中,“朔北”常用来形容北方的荒凉、寒冷或边疆的艰苦。例如,在古代诗词中,可能会用“朔北”来描绘边塞的景象或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地理位置或气候时,仍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历史学,可能会用“朔北”来指代特定的地理区域。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朔北”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历史感,而“北方”则更为通用和现代。
“朔”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农历每月初一,后来引申为北方的代称。在古代文献中,“朔”常与“北”连用,形成“朔北”这一词汇,用以指代北方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朔北”逐渐成为了一个固定的地理和文化符号。
在**文化中,北方常常与寒冷、荒凉、边疆等意象联系在一起。在历史上,北方边疆地区是多个民族交汇的地方,也是军事防御的重要区域。因此,“朔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提到“朔北”,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寒冷的气候、广阔的草原、边疆的战士和历史的沧桑。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边疆生活的想象。
在个人的旅行经历中,如果有机会到访**的北方地区,如内蒙古或东北,可能会亲身体验到“朔北”的寒冷和辽阔,这种体验会加深对这一词汇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朔北的风,携带着草原的呼唤,穿越千年的时光,抚慰着边疆的灵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覆盖着白雪的北方草原,远处是连绵的雪山。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寒风呼啸的声音,或是远处牧民的歌声。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朔北”的词汇,但可以用“northern regions”或“northland”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通过对“朔北”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也是文学和历史表达中的重要元素。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词汇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联想,以丰富我的语言运用。
1.
【朔】
(会意。从月,从屰,屰(nì)亦声。本义:农历每月初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凡月与日同经度不同纬度则为合朔,同经度又同纬度即为日蚀。计173日有奇。-朔,月一日始苏也。 、 《释名》-朔,月初之名也。 、 《白虎通·四时篇》-月言朔。 、 《仪礼·士丧礼》。注:“朔月,月朔也。”-朔月奠。 、 《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初,薙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苦。
【组词】
朔参官、 朔望之礼、 朔望之辰、 朔晦、 朔法、 朔数、 朔食、 朔旦
2.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