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4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49:03
枯黄:形容植物因失去水分或生命力而变得干枯、颜色发黄的状态。
“枯黄”由“枯”和“黄”两个字组成。“枯”字古汉语中指植物失去水分,变得干瘪;“黄”字则指颜色发黄。两者结合,形象地描述了植物失去生命力的状态。
在**文化中,“枯黄”常与秋天、衰老、死亡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象征着生命的凋零和时光的流逝。
“枯黄”给人以萧瑟、凄凉的感觉,可能引发人们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看到一片枯黄的草地,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和生命的脆弱。
诗歌: 枯黄的落叶, 在秋风中轻轻飘舞, 诉说着岁月的无情, 和生命的短暂。
在英语中,“枯黄”可以对应为“withered and yellow”,但在不同文化中,对这种状态的感受和联想可能有所不同。
“枯黄”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植物的状态,也触发了人们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情感的传递。
1.
【枯】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枯,槁木也。 、 《礼记·月令》-草木蚤枯。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唐·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 、 《资治通鉴》-载燥荻枯柴。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菀枯顷刻。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禾未枯。
【组词】
枯荣、 枯凋、 枯索、 枯梧、 枯鱼、 枯腊
2.
【黄】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黄色。
【引证】
《说文》-黄,地之色也。 、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 、 《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 、 《礼记·郊特牲》-黄者中也。 、 《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 、 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得张黄盖。
【组词】
黄烘烘、 黄干干、 黄骝、 黄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