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4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40:27
“济时拯世”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时局艰难时拯救世界或社会。其中,“济”意为救助、帮助,“时”指时局、时代,“拯”意为拯救,“世”指世界、社会。这个成语强调在关键时刻采取行动,以改善或挽救社会状况。
在文学作品中,“济时拯世”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领导者在大动荡时期挺身而出,拯救国家和人民。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政治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或社会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和评价领导者的行为和政策。
同义词:救世济民、救国救民、救时救世 反义词:祸国殃民、败坏风气、破坏社会
同义词在意义上相近,但“济时拯世”更强调在特定时期的拯救行动,而“救世济民”则更侧重于普遍的救助行为。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拯救和改善社会相反的行为和效果。
“济时拯世”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献和历史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其具体含义和强调点可能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济时拯世”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救世观念,强调领导者和英雄在关键时刻的责任和担当。在社会动荡或危机时期,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赞扬那些挺身而出、拯救社会的人物。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英雄主义、责任感和牺牲精神。它激励人们在困难时期勇敢地站出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自己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勇气和责任感,无论是在工作、学*还是社区服务中。
在诗歌中,可以将“济时拯世”融入到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中,如:
风云变幻时,英雄济世心。 拯民于水火,千古留芳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英雄站在高处,俯瞰着受难的民众,准备采取行动。音乐上,可以选择激昂的交响乐,以增强英雄主义和拯救行动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savior”或“hero”来表达,强调在危机时刻的拯救行为和个人英雄主义。
“济时拯世”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也是对每个人在关键时刻应承担责任的提醒。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且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理哉?
且~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理哉?
汉桓帝时期,涿郡人崔骃喜欢研究典籍,写了《政论》议论时政,他认为汉朝经历了350多年,积弊很深,应根据当时情况制定法律,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才能补漏纠错、济时拯世。他的理论在任五原太守时充分得到实践
1.
【济】
渡过水流。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济乎江湖。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济河,围令狐。 、 唐·李白《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
【组词】
同舟共济;济胜之具、 济水、 济涉、 济运
帮助;救助。
【引证】
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 《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济师来攻。
【组词】
济人利物;济拔、 济惠、 济物、 济时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3.
【拯】
(形声。从手,丞(chéng)声。本义:向上举)。
同本义。
【引证】
《易·艮》。王弼注:“随,谓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孔颖达疏:“拯,举也。”-艮期腓,不拯其随。
4.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