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9:15
“上智下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上等的智慧,下等的愚昧”。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智慧或才能有高低之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在文学作品中,“上智下愚”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或能力,如在古典小说中描述主角的聪明才智或反派的愚昧无知。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评价某人的能力或行为,表达对其智慧的赞赏或对其愚昧的批评。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智力差异或学*能力。
“上智下愚”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强调人的天赋和后天努力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和日常对话中,但其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上智下愚”反映了社会对智慧和才能的重视。这种观念在教育体系中尤为明显,强调通过教育和努力可以提升个人的智慧和能力。
这个成语可能引发对智慧和愚昧的深思,激发对知识和学*的渴望。它也可能唤起对社会不平等和智力差异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老师用“上智下愚”来鼓励学生努力学*,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提升自己智慧的潜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上智如星辰,指引迷途心;下愚似尘埃,随风散无痕。”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智者在高处俯瞰,而愚者在低处迷茫。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智者的清晰逻辑和愚者的混乱无序。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enius and folly”,强调天才与愚蠢之间的对比。
“上智下愚”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智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来描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提升自己智慧的潜力。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2.
【智】
(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智力强) 同本义。
【引证】
《荀子》引《孟子》-然后智生于忧患。 、 《韩非子·说难》-甚智其子。 、 《墨子·公输》-不可谓智。 、 《三国志·诸葛亮传》-智术浅短。 、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
【组词】
智赛隋何,机强陆贾、 智数
智慧,智谋。
【引证】
《法言·脩身》-智,烛也。 、 《韩非子·显学》-智,性也。 、 《淮南子·俶真》-智者,心之府也。 、 《管子》-四时能变谓之智。 、 贾谊《治安策》-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组词】
智着、 才智、 智刃
3.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4.
【愚】
(会意。从心,从禺(yù)。从心,与性情有关。禺,猴属,兽之愚者。本义:愚蠢,愚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愚,戆也。 、 《周礼·司刺》-三赦,曰惷愚。 、 《诗·大雅·抑》-靡哲不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