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2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20:08
“力敌万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力量能够对抗万人”,形容一个人的力量非常强大,能够与众多人抗衡。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个体力量的非凡和超群。
在文学作品中,“力敌万夫”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武将的勇猛无敌。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夸赞某人的能力或力量非常出众。在专业领域,如体育或军事,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员或士兵的体能和战斗力。
同义词:
反义词:
“力敌万夫”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不详,但在许多古代文献和历史记载中都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英雄形象往往被赋予“力敌万夫”的特质,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和赞美。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形容那些在特定领域表现出非凡能力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钦佩。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展现出超凡力量的人物,如历史上的英雄或现代的体育明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体育比赛中看到一位选手的表现,他的力量和技巧让我想到了“力敌万夫”这个成语。他的表现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仿佛能够单挑众多对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力量如山岳般坚定,力敌万夫,无人能及。”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英雄站在战场上,四周是无数的敌人,但他依然屹立不倒,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战鼓和号角的声音,增强这种英雄气概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force to be reckoned with”,意思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力量或对手。这个表达也强调了个体的强大和不可忽视。
“力敌万夫”这个成语在我对汉语的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对强大力量的赞美和敬畏。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汉语文化的深厚底蕴。
长男仁睿,中男仁楷,少男仁护、仁昉等,或体穷三变,潘陆不足以升堂;或力敌万夫,关张不足以挟毂。
可是尊大人呢?照你刚才所说那种~的气概,应该可以保护尊大人出险。
1.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
2.
【敌】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敌,仇也。 、 《尔雅》-敌,匹也。 、 《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四国之兵敌。 、 《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 、 《国语·周语》-敌国宾至。 、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
【组词】
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 敌礼、 匹敌、 势均力敌
3.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4.
【夫】
那,那个,那些 ——表示远指。
【引证】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这个,这些 ——表示近指。
【引证】
《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