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38: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38:29
坐骨:坐骨是人体骨骼的一部分,属于骨盆的后下部,具体指的是构成骨盆的两侧骨头中的后下部分。每侧的坐骨包括坐骨体和坐骨支,它们与髂骨和耻骨共同构成完整的骨盆。
在医学和解剖学领域,“坐骨”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人体骨骼结构。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常被单独使用,但在讨论健康问题如坐骨神经痛时会涉及。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坐骨”来形象地描述人物的某种状态或情感,例如“他的坐骨深深地刻在了椅子上,仿佛与椅子融为一体”。
“坐骨”一词源自拉丁语“ischium”,在古希腊语中为“ischion”。这个词在医学和解剖学中一直保持其原始意义,没有发生显著的语义变化。
在不同的文化中,坐骨可能与久坐的生活方式相关联,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导致与坐骨相关的健康问题如坐骨神经痛等日益增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坐骨”可能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但它可能与身体的不适或疼痛相关联,尤其是在讨论坐骨神经痛时。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坐骨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结构,从而在出现相关健康问题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在诗歌中,可以将“坐骨”用作比喻,如“他的坐骨如同老树的根,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通过解剖图或3D模型,可以直观地看到坐骨的形状和位置。在听觉上,可能没有特定的声音与坐骨相关,但在描述坐骨神经痛时,可能会使用“刺痛”或“麻木”等词汇来传达感觉。
在不同的语言中,如英语中的“ischium”,德语中的“Sitzbein”,法语中的“ischion”,都指代相同的人体骨骼部分,显示了跨文化的一致性。
“坐骨”作为一个解剖学术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被提及,但了解其定义和功能对于理解人体结构和健康问题至关重要。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类专业词汇可以增强我们对特定话题的理解和讨论能力。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