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4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47:39
词汇“曲士”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曲士”字面意思是指精通音乐或诗歌的人,特别是指那些擅长创作或演奏曲调的文人。在古代,这个词可能指的是那些在宫廷或贵族府邸中服务的音乐家或诗人。
在文学语境中,“曲士”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文人生活或艺术创作的文本中。在口语中,这个词几乎不再使用,可能只在特定的文学研究或历史讨论中出现。在专业领域,如音乐学或文学研究,可能会提及“曲士”来讨论古代音乐和诗歌的关系。
“曲士”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曲”指曲调或音乐,“士”指文人或学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在古代**,音乐和诗歌是文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曲士因此成为文化精英的一部分。他们的作品和表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价值观。
提到“曲士”,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文人的优雅、才情和对艺术的追求。这个词可能唤起一种对古典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的尊重和怀念。
在现代生活中,“曲士”这个词可能不太实用,但在讨论古代文化或艺术时,它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术语来描述那些精通音乐和诗歌的人。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文人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曲士”这个词来增添历史的韵味:
曲士轻抚琴弦,
诗行随风飘散,
古韵今声,
穿越时空的对话。
想象一位曲士在古代庭院中弹奏古琴,周围是竹林和流水,这样的场景可能带来一种宁静和优雅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琴的悠扬旋律。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曲士”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可能存在于其他文化中的音乐家或诗人,如日本的“琵琶法师”或欧洲的“吟游诗人”。
“曲士”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承文化遗产。
1.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
2.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