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21:4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21:42:05
犯人:指因违反法律而被司法机关依法定罪并被判处刑罚的人。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法律语境中,强调的是个体因犯罪行为而受到的法律制裁。
“犯人”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犯”指违反,“人”指个体。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这个词逐渐专指那些因违反法律而被判刑的人。在现代汉语中,其用法和含义相对固定。
在**文化中,犯人往往被视为社会的负面形象,与道德败坏、法律违反等负面概念相关联。社会普遍期望通过法律手段对犯人进行惩罚和改造,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
提到犯人,人们可能会联想到监狱、手铐、警察等形象,产生一种紧张和警惕的情感。这种联想可能源于对法律和秩序的尊重,以及对犯罪行为的厌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通过新闻报道、电视剧或法律课程接触到犯人这一概念。例如,通过观看法律题材的电视剧,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犯人的生活状态和法律程序。
在诗歌中,犯人可以被用作象征,代表人性的黑暗面或社会的阴暗角落:
在铁窗后,他凝视着外面的世界,
犯人的心灵,被锁在无尽的夜里。
在英语中,“犯人”可以对应为“convict”或“prisoner”。在不同的文化中,对犯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强调法律的制裁和改造的重要性。
通过对“犯人”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在法律、社会和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准确使用这一词汇有助于传达对法律和社会秩序的尊重。
1.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