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5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56:28
词汇“咏雩”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的文化和活动。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咏雩”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咏雩”的字面意思是吟咏与雩祭相关的诗歌。雩祭是古代**的一种祈雨仪式,当遇到旱灾时,人们会举行雩祭来祈求上天降雨。咏雩则是指在雩祭活动中吟咏诗歌,以表达对雨水的渴望和对神灵的敬仰。
在古代文学中,“咏雩”常常出现在描述雩祭活动的诗歌或文献中。例如,《诗经》中就有多篇与雩祭相关的诗歌。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研究古代文学、历史或**的学术文章中。
同义词:祈雨诗、雩歌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与“祈晴”(祈求晴天)相对
“咏雩”一词源自古代的雩祭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活动逐渐减少,因此“咏雩”这个词汇的使用也逐渐减少,成为了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
在古代,雩祭是一种重要的和社会活动,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咏雩作为雩祭的一部分,体现了诗歌在古代社会中的**和文化功能。
咏雩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古朴、庄重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祭祀场景和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由于“咏雩”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活动。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咏雩”这个词汇来营造古代的氛围,例如:“在古老的城墙下,诗人轻声咏雩,祈求一场及时的春雨。”
想象一幅古代雩祭的画面,人们穿着古代服饰,手持祭品,吟咏着祈雨的诗歌,这样的场景可以带来一种古朴而庄严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祈雨仪式和相关的诗歌,但具体的词汇和形式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印度教中,有类似的祈雨仪式和诗歌。
“咏雩”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文学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文学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我们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尊重。
1.
【咏】
(形声。从口,永声。又作“詠”。本义:曼声长吟;歌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尧典曰:‘歌永言。’乐记曰:‘歌为之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詠,歌也。或从口。 、 《虞书》。郑注:“谓歌诗也。”-搏拊琴瑟以咏。 、 《国语·周语下》-五曰夷则,所咏歌九则,平民无二也。 、 《礼记·檀弓》-人喜则斯陶,陶斯咏。 、 《论语·先进》-咏而归。 、 班固《东都赋》-咏殷周之《诗》。
【组词】
咏士、 咏雪、 咏哦、 咏吟、 咏言
2.
【雩】
(形声。从雨,亏(于)声。本义: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 、 《周礼·司巫》-则帅巫而舞雩。 、 《公羊传·桓公五年》。注:“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雨,故谓之雩。”-大雩者何,旱祭也。 、 《荀子·天论》-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组词】
雩宗、 雩祭、 雩敛、 雩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