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0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00:07
牵强 是一个形容词,字面意思是指某事物或论点勉强、不自然或不合理地联系在一起。它通常用来描述一种不充分或不恰当的关联,暗示这种联系是人为强加的,而非自然而然或合乎逻辑的。
“牵强”一词源自汉语,由“牵”和“强”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牵”有牵引、拉动的意思,而“强”则表示强烈或勉强。两者结合,形成了描述勉强拉扯的状态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形容不自然或不合理的联系。
在中华文化中,“牵强”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切实际或不合理的想法或行为。它反映了人们对逻辑和合理性的重视,以及对事物自然发展规律的尊重。
“牵强”这个词给人一种不舒适或不满意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不自然、不协调的状态,可能引发对不真诚或不合理的怀疑。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解释或理由听起来非常牵强的情况,比如在工作中,有些同事为了推卸责任,会提出一些明显不合理的解释,这时“牵强”这个词就非常贴切。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牵强”:
月光下的影子,牵强地拉长,
如同心中的疑惑,无法释然。
视觉上,“牵强”可能让人联想到扭曲的线条或不协调的色彩组合。听觉上,它可能让人想到不和谐的音符或刺耳的声音。
在英语中,“牵强”可以对应为“far-fetched”或“forced”。这些词汇在英语中也用来描述不自然或不合理的联系,但其使用语境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牵强”这个词在描述不自然或不合理的联系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帮助我们表达对某些解释或理由的不满,还提醒我们在思考和表达时要追求合理性和自然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牵强”这个词对于提高我们的沟通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1.
【牵】
(形声。从牛,“冖”象牵牛的绳,玄声。本义:牵牛)。
同本义。引申为牵拉。
【引证】
《说文》-牵,引前也。 、 《广雅》-牵,引也。 、 《周礼·宰夫》。司农注:“牲牢可牵而行者。”-飱牵。 、 《周礼·牛人》。注:“牵傍,在辕外輓牛也。人御之,居其前曰牵,居其傍曰傍。”-与其牵傍。 、 《易·夬》-牵牛悔亡。 、 《孟子·梁惠王上》-牵牛而过堂下者。 、 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 、 白居易《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攀草牵棘。
【组词】
牵笼、 牵红、 牵扭、 牵役、 牵拖、 牵拉
2.
【强】
强制,强迫。
【引证】
《考工记·梓人》-强饮强食。 、 《左传·文公十年》-三君皆将强死。
【组词】
强匄、 强媒硬保、 强劝架、 强邀、 强风情、 强为、 强起
劝勉。
【引证】
《周礼·司谏》。注:“犹劝也。”-强之。 、 《孟子》-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