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0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00:25
“前襟后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衣服的前襟和后裾。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举止或行为前后一致,没有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物性格的连贯性,或者故事情节的逻辑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某人的言行一致,或者某个计划或决策的前后一致性。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一致性原则或行为模式。
同义词:
反义词:
“前襟后裾”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服饰文化。古代的服装有明显的前襟和后裾,这两部分的设计和制作都是一致的,因此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人的行为或思想的一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形容一致性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一致性和连贯性被视为美德。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在行为和思想上的一致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强调逻辑性和一致性的场合。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定和可靠的印象。它让人联想到一个有条理、逻辑清晰的人或计划。在情感上,它可能激发人们对一致性和连贯性的欣赏。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朋友,他的言行总是非常一致,让人感到可靠和信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心,前襟后裾, 如夜空中恒星的光, 始终如一,不曾改变。”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划一的服装,或者有序排列的物品。听觉上,它可能让人想到节奏一致的音乐,或者逻辑清晰的演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nsistent”或“coherent”,用来形容一致性或连贯性。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也强调逻辑和一致性的重要性。
“前襟后裾”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用来强调一致性和连贯性。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欣赏语言中的细微差别和文化内涵,这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1.
【前】
(本义:前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前,进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 《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前致词。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不敢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驰而前。 、 《庄子》-孔子下车而前。
【组词】
前却、 前迈、 前旌
2.
【襟】
(形声。从衣,禁声。本义:古代指衣的交领)。
同本义。后指衣的前幅。
【引证】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泣下沾襟。
【组词】
襟袂、 襟带、 襟卫、 襟子、 襟儿
3.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4.
【裾】
衣服的前后襟。
【引证】
《说文》-裾,衣袌也。从衣,居声。 、 《说文通训定声》-裾,衣之前襟也。今苏俗曰大襟。 、 《淮南子·齐俗》-楚庄王裾衣博袍。
傲慢。
【引证】
《晏子春秋·外篇》-彼浩裾自顺,不可以教下。 、 《荀子·宥坐》-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 《汉书·赵禹传》。颜师古注:“裙亦傲也。”-[赵禹]为人廉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