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1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17:10
“叮当响”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金属或其他硬质物品碰撞时发出的清脆响声。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声音的特征,即响亮而清晰。
在文学作品中,“叮当响”常用来描绘场景,增强氛围,如描述古老的钟声、马车铃声或是金属工具的碰撞声。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任何类似的清脆响声,如钥匙串的响动。在专业领域,如音乐或声学,可能会更精确地描述特定频率和音色的声音。
同义词“铿锵”强调声音的坚定和有力,而“叮咚”和“叮铃”则更偏向于描述小巧物品的响声。反义词“沉闷”与“叮当响”形成鲜明对比,指的是声音低沉、不清晰。
“叮当响”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观,由拟声词“叮当”加上表示声音的“响”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拟声词的使用非常普遍,用以模拟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特定声音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叮当响”常与传统元素联系在一起,如古代的铜钟、铜锣等。这些声音往往与节日、庆典或重要的社会活动相关联,因此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叮当响”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常与欢乐、轻松的氛围联系在一起。它也可能唤起人们对过去时光的回忆,或是对某种传统文化的怀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听到钥匙串的叮当响,这声音提醒我家的温暖和安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晨曦中,鸟鸣与钟声叮当响,唤醒了沉睡的村庄。”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古老的村庄,晨曦中,钟楼的钟声叮当响,伴随着鸟鸣,整个场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lang”或“jingle”,它们也用来描述金属碰撞的声音,但“jingle”更多用于小巧物品的响声,如铃铛。
“叮当响”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声音,还承载了情感和文化的联想。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沟通的效果。
1.
【叮】
虫类用针形口器刺人。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力叮不释。
【组词】
叮得满身是红块
2.
【当】
主领;典领。
【引证】
扬雄《甘泉赋》-诏招摇与太阴兮,伏钩使当兵。
抵押,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引证】
《左传·哀公八年》-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 、 《后汉书·刘虞传》-虞所赍赏,典当胡夷。 、 唐·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走笔还诗债,中由衣当药钱。
【组词】
当衣服;他把房子当了
3.
【响】
(形声。从口,鄉声。本义:回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響,声也。 、 《剧秦美新》-炎光飞响。 、 《史晨奏铭》-黄玉响应。 、 《易·系辞》-其受命也如响。 、 《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汉·贾谊《过秦论上》-云集响应。 、 《聊斋志异·促织》-绝无踪响。
【组词】
响臻、 响彻;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