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2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21:15
“浮水”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物体在水面上漂浮的状态。字面意思是指物体不沉入水中,而是停留在水面上。
“浮水”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浮”和“水”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漂浮和水的状态。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等,已有使用“浮”来描述物体在水面上的状态。
在**文化中,水常被赋予生命、流动和变化的象征意义。因此,“浮水”也可能被用来象征人生的起伏和不确定性。
“浮水”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湖泊、自由漂浮的感觉,或是无助和脆弱的状态。这种词汇可能引发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或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描述水上活动或观察自然现象时使用“浮水”这个词汇。例如,描述一次划船经历或是观察到树叶在水面上漂浮的情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如浮水之叶,随风轻舞,无根无绊,自由自在。”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宁静的湖面上漂浮的树叶或小船,带来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水波轻轻拍打岸边的声音。
在英语中,“浮水”可以对应为“floating”,在不同文化中,这个概念都是指物体在水面上漂浮的状态,但可能带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浮水”这个词汇简单而直观,但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它可以承载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灵活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多样性。
1.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2.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