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9:34
词汇“[书面]”通常指的是以书面形式表达的内容,即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信息或表达。它强调的是非口头的、可视的文字交流方式。
“书面”一词源于古代对文字记录的需求,随着文明的发展,书面语言逐渐成为传递信息、记录历史和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在现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书面”也逐渐扩展到电子文档和数字媒体。
在许多文化中,书面文字被视为权威和正式的象征。例如,在法律体系中,书面合同和文件具有法律效力,而在教育体系中,书面考试是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常见方式。
“书面”一词常给人一种正式、严肃的感觉,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学习、研究和专业性。它可能激发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文字的敬畏。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写邮件、做笔记还是填写表格,我们都在使用“书面”这一形式。例如,在工作中,书面报告和提案是展示工作成果和提出建议的常见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静谧的夜晚,书面的文字如星辰般闪烁,引领我穿越知识的海洋。”
视觉上,“书面”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排列的文字、书页和图书馆的景象。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翻书的声音或键盘敲击的节奏。
在不同语言中,“书面”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通过文字记录和表达——是普遍的。例如,英语中的“written”和法语中的“écrit”都表达了类似的概念。
“书面”是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知识积累的手段。理解和掌握“书面”的用法,对于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