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42: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42:31
喧哗:形容声音大而杂乱,吵闹。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喧哗”常用来描绘热闹的场景,如市场、节日庆典等,也可以用来形容内心的纷乱。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喧哗”通常指嘈杂的声音,如“别这么喧哗,会影响别人”。 专业领域:在声学或环境科学中,“喧哗”可能指超过正常音量的声音,与噪音污染相关。
同义词:嘈杂、吵闹、喧嚣 反义词:安静、宁静、寂静
“喧哗”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喧”和“哗”两个字组成,均表示声音大而杂乱。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城中喧哗,不可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喧哗”常与热闹、喜庆的场合联系在一起,如春节、婚礼等。同时,也与社会秩序和礼仪有关,公共场所的喧哗往往被视为不文明行为。
“喧哗”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如烦躁、不安。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节日庆典,喧哗也可能带来欢乐和兴奋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图书馆提醒过喧哗的同学,以维护安静的学*环境。
诗歌: 喧哗的市集,人声鼎沸, 欢笑与叫卖,交织成曲。
视觉:想象一个繁忙的市场,人们来来往往,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 听觉:可以联想到市场中的叫卖声、人们的交谈声、孩子的笑声等。
在英语中,“喧哗”可以对应为“noise”或“clamor”,但其使用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西方文化中,喧哗可能更多与噪音污染和环境保护相关。
“喧哗”是一个描述声音大而杂乱的词汇,广泛应用于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它不仅反映了声音的物理特性,还与文化、社会秩序和情感体验紧密相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喧哗”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境和情感。
1.
【喧】
(形声。从口,宣声。“宣”有“宣扬”义,也有表义作用。本义:声音大而嘈杂)。
同本义。
【引证】
《玉篇》-喧,大语也。 、 陶潜《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北周·庚信《同州还》-上林催猎响,河桥争渡喧。 、 宋·王安石《金山寺》-夜风一何喧,大舶双橹。 、 陆游《喜雨》-蛙蛤徒自喧,蛟龙卧如蛰。
【组词】
喧议、 喧埃、 喧吓、 喧卑、 喧哄
2.
【聒】
(形声。从耳,本义:吵扰,声音高响或嘈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聒,欢语也。 、 《苍颉篇》-聒,扰乱耳孔也。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疏:“声乱叫谓之聒。”-聒而与之语。 、 《书·盘庚》。传:“无知之貌。”-今汝聒聒。 、 《楚辞·疾世》。注:“多声乱耳为聒。”-鸲鹆鸣兮聒余。 、 宋·欧阳修《鸣鸠》-日长思睡不可得,遭尔聒聒何时停?
【组词】
聒吵、 聒聒、 聒杀、 聒天、 聒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