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4:54
“忠鲠不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忠诚正直,坚定不移。其中,“忠”表示忠诚,“鲠”原指鱼骨,引申为正直,“不挠”表示不屈服。整个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依然保持忠诚和正直的品质,不屈不挠。
在文学作品中,“忠鲠不挠”常用来形容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守原则和信念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写作中,它可以用来赞扬那些坚持正义和忠诚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在职业道德和法律面前不妥协的人物。
“忠鲠不挠”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其中的每个字都有其传统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其较为正式和文雅的特性,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通俗的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和正直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因此,“忠鲠不挠”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很高的评价和认可度。它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赞扬,也是对社会正义和道德规范的维护。
这个成语给人以坚定和崇高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历史和现实中为了正义和真理而奋斗的人物,激发人们对忠诚和正直的向往和尊重。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遇到过一位同事,他面对上级的错误决策,依然坚持自己的专业判断,展现了忠鲠不挠的精神,最终帮助团队避免了潜在的风险。
在诗歌中,可以将“忠鲠不挠”融入到对历史英雄的赞颂中:
忠鲠不挠,千古流芳,
英雄志,岂随风飘荡。
坚守正义,不畏强权,
历史长河,铭记其光。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那些描绘历史英雄坚定表情的画像或雕塑。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那些激昂的进行曲或赞歌,表达对忠诚和正直的赞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nwavering loyalty”或“steadfast integrit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核心意义相似,都是在强调在困难面前保持忠诚和正直。
“忠鲠不挠”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赞扬,也是对社会正义和道德规范的维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深度和文雅度。通过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忠诚和正直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逮元康之间,贼臣专命,举朝战栗,苟避菹醢;颂以此时,忠鲠不挠,哭张公之非罪,拒赵王之妄锡,虽古遗直,何以尚兹。
1.
【忠】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不可谓忠。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诸葛亮《出师表》-为忠善者。
2.
【鲠】
(形声。从鱼(或从骨),更声。本义:鱼骨,鱼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鲠,鱼骨也。
【组词】
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挠】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挠,扰也。 、 《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挠乱百度。 、 《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挠乱国家,几危社稷。 、 《韩非子·八经》-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 、 《汉书·晁错传》-匈奴之众易挠乱也。 、 宋·苏轼《教战守》-挠以军法。
【组词】
挠乱、 挠滑、 挠正、 挠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