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4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49:12
“含含糊糊”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说话或表达不清晰、不明确,模棱两可,让人难以理解其真实意图。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某人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表达的内容本身就不够明确。
在文学作品中,“含含糊糊”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某人可能因为胆小、犹豫不决或者有隐情而不敢直言。在口语交流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批评某人的表达能力,或者描述某次对话的不清晰。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某些声明或决策的模糊性,可能是因为策略上的考虑或者避免直接冲突。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细微差别上,“含含糊糊”更侧重于表达的不清晰和模糊,而“模棱两可”则更多指态度或立场的不明确。
“含含糊糊”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更多是在近现代汉语中逐渐流行起来。其字面意思直接反映了其含义,即含糊不清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有时被视为不礼貌或不圆滑,因此“含含糊糊”有时也反映了这种文化倾向。在现代社会,随着沟通方式的多样化和直接性,这种表达方式有时会被视为不专业或不负责任。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不诚实、不坦率或者不专业。在使用时,可能会引起听者的疑惑或不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总是含含糊糊地回答问题,可能会感到沮丧或不耐烦,因为这阻碍了有效的沟通。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话语如雾中的灯,含含糊糊,不明不白。”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模糊的图像或不清晰的文字。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低沉、不清晰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vague”或“ambiguous”,它们在描述不清晰或不确定的表达时与“含含糊糊”有相似的含义。
“含含糊糊”这个词汇在描述不清晰或不明确的表达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沟通中的问题,也反映了文化中对于直接性和清晰性的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有助于提高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老太太与凤姐姐方才说话含含糊糊,不知是什么意思。
即所谓《对张杨的训词》,内容~,曲曲折折,实为中国政治文献中一篇有趣的文章。
大观园里人员逐渐在减少,宝钗搬回家,史湘云也回了家。宝玉已经开始去上学,贾母与凤姐等商议把薛宝钗许给宝玉,他们只有背着宝玉偷偷议论。宝玉听不懂她们含含糊糊的对话,就去问袭人。袭人也不知就里,只是安慰他安心读书
1.
【含】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引证】
《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王使荣叔归含且赗。 、 《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供)含玉。 、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 《谷梁传·隐公元年》-贝玉曰含。 、 《战国策·赵策三》-死则不得饭含。
2.
【含】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引证】
《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王使荣叔归含且赗。 、 《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供)含玉。 、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 《谷梁传·隐公元年》-贝玉曰含。 、 《战国策·赵策三》-死则不得饭含。
3.
【糊】
像粥一样的食物
【组词】
面糊
欺骗,蒙混,敷衍
【组词】
糊弄
4.
【糊】
像粥一样的食物
【组词】
面糊
欺骗,蒙混,敷衍
【组词】
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