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8 04:2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8 04:24:48
末坐: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坐在最后的位置”,通常用来形容在某个场合中处于最不显眼或最低地位的位置。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末坐”常用来描绘一个角色在社交场合中的边缘地位,可能反映其社会地位、性格或当时的情感状态。
口语语境:在日常对话中,“末坐”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聚会或会议中的位置,有时带有自嘲或讽刺的意味。
专业领域:在某些专业领域,如会议或学术讲座中,“末坐”可能指实际的座位位置,也可能隐喻性地表示某人的观点或建议不被重视。
同义词:角落、边缘、末席
反义词:首席、主位、焦点
“末坐”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末”表示最后或最低,“坐”指座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座位的安排往往反映了社会等级和尊重。因此,“末坐”不仅是一个物理位置,也象征着社会地位和尊重程度。
“末坐”可能引起一种被忽视或不被重视的感觉,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可能带来孤独或不安的情感反应。
在学生时代,我曾在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坐在末坐,虽然位置不显眼,但我通过认真倾听和准备,最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这让我意识到位置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末坐”:
在末坐的静默中,我听见时间的低语, 每一刻的流逝,都是新的开始。
想象一个大型会议室,灯光聚焦在讲台上,而你坐在最远的角落,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对比可以增强“末坐”的感受。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itting in the back row”,虽然在具体用法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相似的边缘化或不显眼的意味。
通过对“末坐”的深入学,我意识到这个词汇不仅仅是描述一个物理位置,它还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含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些细微差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1.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
2.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