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28: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28:28
词汇“书观”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其构成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字面意思上,“书”通常指的是书籍,而“观”可以理解为观察、观点或者是一种态度。结合起来,“书观”可以理解为对书籍的观察、观点或态度。
“书观”可以解释为个人对书籍的看法、评价或者是对阅读的态度和方法。
在文学语境中,“书观”可能指的是作者对书籍的独特见解或者是作品中对阅读的描述。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使用,可能是指某人对书籍的偏好或者是对阅读的某种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图书馆学或出版学,这个词可能涉及到对书籍的管理、分类或者是阅读推广的策略。
同义词:阅读观、读书态度、书评观点 反义词:(由于“书观”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反义词可能不太明确,但如果要找一个相对的概念,可能是“书盲”或“阅读厌恶”)
由于“书观”不是一个传统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可能是现代汉语中由“书”和“观”两个字组合而成的新词。
在重视教育的文化中,“书观”可能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涉及到个人如何看待和利用书籍来提升自我。在社会背景中,随着数字阅读的兴起,人们的“书观”也在发生变化。
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书观”可能带来积极的情感反应,如兴奋、好奇和满足。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安静的图书馆、舒适的阅读角落或者是知识的海洋。
(这部分需要个人经历,因此无法提供具体内容)
(这部分需要个人创作,因此无法提供具体内容)
“书观”可能让人联想到翻书的沙沙声、书架上整齐排列的书籍或者是阅读时窗外的风景。
(由于“书观”不是一个普遍的词汇,跨文化比较可能不太适用)
“书观”作为一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触及了阅读的核心——个人如何看待和利用书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并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态度。
1.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2.
【观】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引证】
《尔雅·释宫》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观谓之阙。 、 《礼记·礼运》-出游于观之上。 、 《后汉书·班固传·典引》-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
【组词】
观阙、 观魏
台榭。
【引证】
《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观,舟车不饰。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组词】
观台、 观榭、 观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