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5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56:32
词汇“守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定义和语境分析如下:
“守己”字面意思是指遵守自己的本分,保持自我约束,不越轨。它强调个人应当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保持自我克制和自律。
“守己”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强调个人行为与道德的自我约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逐渐丰富,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守己”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个人应当遵循“礼”和“义”,保持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守己”给人以稳重、可靠的情感联想,它提醒人们在行为上要有分寸,不逾矩。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守己,尤其是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保持自我约束是维护个人品德的关键。
在诗歌中,“守己”可以这样运用:
在喧嚣的尘世中,我守己如初,
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想象一个宁静的夜晚,一个人独自在书房中读书,周围环境安静,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守己”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elf-discipline”或“self-control”,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近。
“守己”是一个强调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中都有重要的应用。通过学*和理解“守己”,我更加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这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都至关重要。
1.
【守】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左传·二十一年》-王巡虢守。 、 《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均地守。 、 《周礼·内宰》。注:“宿卫者。”-纠其守。 、 《荀子·王制》。注:“谓地也。”-虽守者益。 、 《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2.
【己】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