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5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53:07
撧耳顿足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抓耳朵,跺脚”,形容非常焦急或懊恼的样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遇到困难或不如意的事情时,表现出的一种急躁和无奈的情绪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撧耳顿足 常用来描绘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内心活动,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些特定情境时,仍能传达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行为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
同义词:抓耳挠腮、焦头烂额、心急如焚 反义词:心平气和、泰然自若、从容不迫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情绪状态时各有侧重,撧耳顿足 更侧重于表现出的动作和外在的急躁情绪。
撧耳顿足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情绪表达的形象化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口语环境中仍能见到。
在传统文化中,情绪的控制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撧耳顿足** 这样的表达方式在正式或高雅的文学作品中较少出现,更多出现在描述普通人物或特定情境的文学作品中。
撧耳顿足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焦虑和无奈。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人们可能会表现出的一种本能的、近乎失控的情绪反应。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重要的考试中遇到了难题,当时我几乎要撧耳顿足,感到非常焦虑和无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当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我撧耳顿足,心绪难安。
梦中的希望,渐行渐远,
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叹息。
撧耳顿足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在夜晚孤独地徘徊,背景音乐可能是低沉的钢琴曲,画面可能是昏暗的街灯下,一个人焦急地来回走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ulling one's hair out" 或 "stamping one's feet in frustrat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能传达出类似的焦急和无奈的情绪。
撧耳顿足 这个成语虽然不常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但它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方式来描述人的情绪状态。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1.
【撧】
折断。
【引证】
元·佚名《盆儿鬼》-我待撧枝在头上插。
抓。
【引证】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检秦晋传检不着,翻寻着吴越,把耳朵撧。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顿】
(形声。从页(xié),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顿,下首也。 、 《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二曰顿首。
【组词】
顿颡、 顿筑、 顿头、 顿膝
4.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