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5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52:54
怯惧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怯”和“惧”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害怕、胆怯。它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即对某种事物或情境感到恐惧和不安,缺乏勇气去面对或应对。
怯惧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
怯惧 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怯”和“惧”两个字组成,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且意思相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强调恐惧和胆怯的词汇。
在中华文化中,怯惧常常被视为一种负面情绪,与勇敢和坚强相对立。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怯惧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够成熟或缺乏自信。
怯惧 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未知或困难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决策和行为。
在我的生活中,怯惧这个词常常出现在我面对重要考试或公开演讲时。例如,高考前夕,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怯惧,担心自己的表现会影响未来的道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怯惧:
夜幕低垂,星光黯淡,
心中怯惧,如影随形。
前路茫茫,未知何在,
唯有勇气,方能前行。
怯惧 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黑暗的夜晚和紧张的音乐,如悬疑电影中的背景音乐,或者是夜晚独自一人时的寂静和不安。
在英语中,怯惧 可以对应为 "fear" 或 "apprehension"。在不同的文化中,对怯惧的表达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情感体验是普遍存在的。
怯惧 是一个描述人类基本情感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有助于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怯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词汇。
1.
【怯】
(形声。从心,去声。《说文》:本从犬。本义:胆小,畏缩)。
同本义 怯,多畏也。从犬,去声。杜林说,从心或曰劫省声。——《说文》。
【引证】
《贾子道术》-持节不恐谓之勇,反勇为怯。 、 《孙子·军事》-怯者不得独退。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五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组词】
怯怯乔乔、 怯壳儿、 怯症、 胆怯、 羞怯
2.
【惧】
(形声。从心,瞿声。本义:害怕,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惧,恐也。 、 《墨子·尚同中》-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 、 《史记·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归。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荀子·解蔽》-故有知非以虑是,则谓之惧。 、 《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 、 《论语·子罕》-勇者不惧。
【组词】
惧思、 惧选、 惧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