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0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06:22
“爽然自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心情舒畅,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忘记了周围的环境或他人的存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某种愉悦或满足的状态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外界的事物不再敏感或关注。
在文学作品中,“爽然自失”常用来描绘人物在享受自然美景、艺术欣赏或精神上的满足时的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人沉浸在某种愉悦活动中时,可以偶尔听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哲学讨论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探讨人的自我意识和环境感知的关系。
同义词:陶醉、沉浸、忘我、入迷 反义词:清醒、警觉、关注、留意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人的精神状态时各有侧重,如“陶醉”强调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极度享受,而“清醒”则强调保持理智和对外界的关注。
“爽然自失”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精神状态的细腻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现代汉语中仍被保留,用于特定的文学或情感表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因此,“爽然自失”这样的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即在自然或艺术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自我实现。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一种宁静和满足感。它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在自然中漫步,或是在阅读一本好书时的那种忘我的愉悦状态。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海边散步时,我完全沉浸在那宁静的海景中,爽然自失,忘记了日常生活的烦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海风轻拂,心随波涛,爽然自失于无垠的蓝。”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海边,面朝大海,闭着眼睛,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海浪的声音,或是轻柔的音乐,帮助人进入那种忘我的状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st in thought”或“absorbed in”,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意思。
“爽然自失”这个成语虽然不常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特别是在描述人的精神状态时。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对于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益的。
公爽然自失,而悔无及矣。
明·李东阳《寿祭酒罗先生七十诗序》:“诸同年闻之盖~也。”
1.
【爽】
(会意。甲骨文字形,像人左右腋下有火,表示明亮(从于省吾说)。本义:明亮;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爽,明也。 、 《书·牧誓》-时甲子昧爽。 、 《书·大诰》-爽邦由哲。 、 《左传·昭公三年》-二惠竞爽犹可。 、 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风泽清旷,气爽节和。
【组词】
神清目爽;爽旦、 爽别、 爽拔、 爽明、 爽曙、 爽豁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自,鼻也。
4.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