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5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57:28
“七夕乞巧”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乞巧,即女子们在这一天向织女祈求智巧,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擅长针线活。
“乞巧”一词源于古代对织女的崇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俗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传统,成为七夕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文化中,七夕乞巧象征着女性的智慧和技艺,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评价。
七夕乞巧让人联想到浪漫的爱情故事和女性的温柔细腻,给人以美好和温馨的情感体验。
在个人生活中,七夕乞巧可能是一个与家人共度时光、传承文化的机会,也可能是一个自我反思和提升的时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七夕夜,星河璀璨,女子心,乞巧织梦。”
七夕乞巧可以联想到星空下的女子们围坐在一起,轻声细语,手中针线穿梭,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或琵琶的悠扬旋律。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传统可能包括对特定神祇的祈求或庆祝特定节日,但具体内容和形式会有所不同。
七夕乞巧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了解*传统节日和女性文化的一个窗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认知。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1.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2.
【夕】
(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夕,莫也。 、 《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 《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日东则景夕多风。 、 《书·洪范·五行》注-初昏为夕。 、 《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 、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组词】
夕晖、 朝发夕至;夕霭、 夕市
3.
【乞】
(象形。《说文》本作“气”,借云气字表示乞求义。本义:向人求讨)。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乞,谓行匄也。 、 《春秋·僖公八年》-郑伯乞盟。 、 《谷梁传》-乞者,处其所而请与也。 、 《庄子·盗跖》-操瓢而乞者。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乞食于野人。 、 宋·王安石《伤仲永》-以钱币乞之。 、 宋·苏轼《教战守策》-乞为囚虏之不暇。 、 《明史》-瑞亦屡疏乞休。
【组词】
乞化、 乞言、 乞邻、 乞粮、 乞活、 乞募、 乞麾、 乞灵、 乞请
4.
【巧】
(形声。从工,丂(kǎo)声。“工”有精密、灵巧义。本义:技艺高明、精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巧,技也。 、 《墨子·贵义》-利于人,谓之巧。 、 《庄子·天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 马融《长笛赋》-工人巧士。 、 明·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组词】
巧思、 巧工、 巧任、 精巧;工巧、 巧夺天孙、 巧舌、 巧便、 小巧、 手巧
1. 【乞巧】 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