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14:58: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14:58:14
“打官话”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使用官方或正式的语言进行交流。基本含义是指在正式场合或与官方人员交流时,使用规范、正式、文雅的语言,以体现尊重和正式性。
在文学作品中,“打官话”可能用来描述角色在正式场合的言谈举止,强调其正式和拘谨。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带有讽刺或贬义,暗示某人说话过于正式或不自然。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政治等,使用“打官话”可能意味着遵循特定的语言规范和礼仪。
同义词:
反义词:
“打官话”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打”(进行某种动作)和“官话”(官方语言)组成。在历史上,官方语言通常是文雅、规范的,因此“打官话”逐渐演变为指代使用这种正式语言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官方和权威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因此,“打官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权威的尊重和对正式场合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的使用可能更多地带有讽刺意味,反映了人们对过于正式和拘谨言行的反感。
“打官话”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拘谨、不自然和距离感。在情感上,它可能引起一种压抑或不适的感觉,因为过于正式的语言往往缺乏亲切和真实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官员或专业人士在非正式场合也“打官话”,这让我感到他们似乎在刻意保持距离,难以真正亲近。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官场的舞台上,他打官话,
字字珠玑,句句铿锵。
然而在夜深人静时,
他渴望一句真心的白话。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穿着正式西装的人在严肃的会议室中讲话,背景是整齐的文件和严肃的面孔。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正式演讲的庄重语调和节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eak in formal language”或“use official jargon”,但这些表达没有“打官话”所带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特定含义。
“打官话”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它不仅指代正式的语言使用,还反映了人们对权威和正式场合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言的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平衡。
1.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2.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
3.
【话】
(形声。从言,舌声。本义:言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话,合会善言也。 、 《左传·文公六年》-著之话言。 、 《左传·文公十八年》-不知话言。 、 《左传·襄公元年》-告之话言。 、 《诗·大雅·板》-出话不然。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 、 唐·李朝威《柳毅传》-心诚之话。
【组词】
话言、 话差、 话白儿、 话布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