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3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38:44
“假面具”字面意思是指一种用来遮盖或伪装面部的人造面具,通常由纸、布、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基本含义是指用来隐藏真实身份或情感的工具,常用于戏剧、化妆舞会或某些仪式中。
“假面具”一词源于古代戏剧和仪式中使用的面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比喻意义上的伪装或掩饰。
在许多文化中,面具被用于**仪式、戏剧表演和节日庆典,象征着转变和隐藏。在现代社会,“假面具”常被用来批评虚伪或不真诚的行为。
“假面具”一词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欺骗、不诚实和隐藏。它也可能引发对真实自我和表象之间差异的思考。
在职场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戴着“假面具”,表面上对每个人都友好,但实际上却在背后说人坏话。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假面具”:
在光鲜的舞台上,
每个人都戴着假面具,
隐藏着真实的笑容,
展示着虚伪的欢愉。
看到“假面具”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戏剧舞台上演员戴着面具的画面,或是听到面具被摘下的声音,象征着真相的揭露。
在不同文化中,“假面具”的概念有所不同。例如,在日本的能剧中,面具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西方文化中,面具更多地与隐藏和伪装联系在一起。
“假面具”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它不仅指代实际的面具,还广泛用于比喻和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其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1.
【假】
远。 同: 遐
【引证】
《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 、 《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 《淮南子·齐俗》-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 、 《列子·黄帝》-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组词】
假尔攸仰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具】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
同本义。泛指准备,备办。
【引证】
《说文》-具,供置也。 、 《广韵》-具,备也,办也。 、 《仪礼·士相见礼》。注:“犹办也。”-以食具告。 、 《礼记·祭统》-官备则具备。 、 《汉书·何武传》-寿为具召武帝显。 、 张衡《东京赋》-礼举仪具。 、 《孙子·谋攻》-具器械。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第二板已具。 、 清·方苞《狱中杂记》-别具本章。
【组词】
具食、 具觞、 具状、 具禀、 具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