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5: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5:16
词汇“来教”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来教”字面意思是指前来传授知识或技能的行为。它通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机构主动提供教育或指导的情况。
“来教”由“来”和“教”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教”字已有传授知识的意思,而“来”字表示方向或动作的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教”逐渐固定为一个词组,表示主动前来进行教学的行为。
在许多文化中,教育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活动,因此“来教”往往带有积极的含义,象征着知识的传递和智慧的分享。
“来教”通常给人以积极、有益的情感反应,因为它与学习和成长紧密相关。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耐心、知识和启迪。
在个人生活中,“来教”可能与接受新技能或知识的经历相关,如参加工作坊或私人课程。
在诗歌中,“来教”可以被用来象征智慧的传递,如:
月光下,智者来教,
星辰间,知识不老。
在英语中,“来教”可以对应为“come to teach”或“come and teach”,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学的方式和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
“来教”是一个充满积极意义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知识的传递,也象征了教育和学习的价值。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来教”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教学活动的意图和重要性。
1.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2.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