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1:36
歃血而盟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血来订立盟约”。具体来说,歃血是指古代盟誓时,参与者用口含血或以血涂口,以示诚意和决心,而盟则是指订立盟约。这个成语强调了盟约的严肃性和不可违背性。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左传》、《史记》等,歃血而盟常被用来描述国家之间的盟约或英雄豪杰之间的誓言,强调其庄重和神圣。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这个成语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严肃的承诺或协议,尤其是在强调其不可违背性时。
专业领域:在法律或国际关系领域,歃血而盟可以用来比喻正式的国际条约或法律协议,强调其约束力和严肃性。
同义词:
反义词:
词源:歃血而盟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盟誓仪式,这种仪式在古代中国和其他文明中都有出现。歃血作为一种仪式,体现了古人对盟约的重视和对神灵的敬畏。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歃血而盟逐渐从实际的仪式转变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用来形容任何严肃的承诺或协议。
在古代中国,歃血而盟是一种常见的仪式,用于国家之间的盟约或个人之间的誓言。这种仪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诚信和忠诚的重视,以及对神灵的敬畏。
歃血而盟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庄重和敬畏。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和英雄豪杰的誓言,以及对承诺的严肃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不再使用歃血而盟这种仪式,但在某些特殊场合,如婚礼或重要的商业合作中,人们仍然会通过签订合同或宣誓来表达对承诺的严肃态度。
在诗歌中,可以将歃血而盟融入到对忠诚和承诺的赞美中:
在古老的誓言中,
歃血而盟,心与心相连,
无论风雨,无论世变,
忠诚不渝,誓言永存。
结合古代盟誓的图片或视频,可以更好地理解歃血而盟的仪式感。同时,古代的音乐或鼓声也可以增强这种庄重和神圣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希腊和罗马,也有类似的盟誓仪式,通常涉及神灵的见证和誓言的严肃性。这些仪式虽然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盟约的神圣和不可违背性。
歃血而盟作为一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仪式和文化,也反映了人类对承诺和忠诚的普遍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使用这种仪式,但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提醒我们在任何承诺和协议中保持严肃和诚信。
诸将与之歃血而盟,赤辞信之。
1.
【歃】
(形声。从欠,杀声。从“欠”表示与口、出气有关。本义:饮,微吸)。
饮。
【引证】
《史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
2.
【血】
口语读音(多单用)。
【组词】
鸭血、 血沥沥、 血唬零喇、 血胡同、 血糊突、 血渌渌、 血心、 血的教训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象个盘盂,中间放着牛耳。古代盟会要割牲歃(shà)血,主盟人手执牛耳,掘穴埋牲。本义:在神前发誓结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 、 《三苍》-盟,歃血誓也。 、 《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谓明神。 、 《周礼·诅祝》。注:“盟诅,主于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掌盟诅。 、 《礼记·曲礼》-约信曰誓,涖牲曰盟。 、 《左传·昭公十三年》-再会而盟。 、 《诗·小雅·巧言》-君子屡盟。 、 《史记·陈涉世家》-为坛而盟。 、 《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 、 《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及诸侯盟。
【组词】
盟主、 盟坛、 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