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23:0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23:00:28
“此致”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以此表达”或“以此致以”。它通常用于书信、公文或其他正式文件的结尾,表示对收信人的敬意或正式的结束语。
在文学作品中,“此致”常用于书信体小说或诗歌中,增添一种古典或正式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因为它带有一定的正式和古雅色彩。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文件、商业信函中,“此致”是常见的结束语,用以表达正式的敬意。
同义词:敬上、谨致、致以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此致”通常用于正式场合,而非正式场合可能使用“再见”、“拜拜”等。
“此致”源自古代汉语,古文中的“致”有送达、表达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此致”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书信结尾用语,保留了其正式和尊敬的意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信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因此书信的格式和用语都非常讲究。“此致”作为书信的结尾,体现了对收信人的尊重和礼貌。
“此致”给人一种庄重、正式的感觉,联想到了古代的书信往来,以及那种慢节奏、注重礼仪的生活方式。
在写正式的感谢信或工作邮件时,我常常使用“此致”作为结尾,以表达我的敬意和正式的态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此致春风,吹散冬日的寒冷;此致星辰,点亮夜空的寂寞。”
想象一封古色古香的书信,墨迹未干,信尾写着“此致”,伴随着古筝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典而优雅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incerely”或“Yours faithfully”,用于正式信件的结尾,表达类似的敬意和正式性。
“此致”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正式感的词汇,它在书信和正式文件中的使用,不仅是对传统礼仪的尊重,也是对语言美的一种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其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它仍然是表达敬意和正式性的有效工具。
1.
【此】
(会意。从止,从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只脚(止),右边是“人”,意思是一只脚踩在别人身上,是“跐”(cǐ)的本字。①本义:踩,踏。②指示代词,这)。
这;这个 。表示近指的代词,与“彼”相对。
【引证】
欧阳修《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组词】
此等、 此生、 此地、 此个、 此家
2.
【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致,送诣也。 、 《易·象下传》-君子以致命遂志。 、 《诗·卫风·竹竿》-远莫致之。 、 《诗·卫风·聘礼》-卿致馆。 、 《仪礼·曾子问》-殷人既葬而致事。 、 《荀子·解蔽》-远方莫不致其珍。 、 《史记·李将军列传》-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致敬亭于幕府。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致电上海。
【组词】
致聘
招引;招致。
【引证】
汉·贾谊《过秦论》-致天下之士。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 、 《三国志·诸葛亮传》-不可屈致。 、 《三国演义》-今宜厚待刘禅,以致孙休。 、 清·袁枚《祭妹文》-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 、 《明史》-致此疾困。
【组词】
导致、 致病;致残;致人、 致士、 致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