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9:16
动中肯綮(dòng zhòng kěn qǐng)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行动中正好击中要害”。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非常准确,能够直接触及问题的核心或关键点。
在文学作品中,动中肯綮常用来赞扬某人的见解或行动非常精准,能够一针见血地解决问题。在口语交流中,这个成语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政治或商业谈判中,它是一个有力的表达方式,用来形容某人的策略或建议非常有效。
同义词: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直击要害 反义词:隔靴搔痒、无关痛痒
动中肯綮出自《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原意是指厨师在切割肉时,能够避开筋骨和关键部位,后来引申为做事精准,能够直接解决问题。
在传统文化中,动中肯綮**体现了对精准和效率的追求,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推崇,尤其是在强调效率和结果的商业和政治领域。
这个成语给人以精准、高效的正面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能够迅速找到问题核心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人或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在工作中提出了一个能够直接解决问题的建议,同事们可能会称赞我的建议“动中肯綮”。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言辞如利箭,动中肯綮,穿透了问题的迷雾。”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精准的射击场景,箭矢直接命中靶心;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清晰、有力的声音,直接传达了关键信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it the nail on the head”,意思是非常准确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动中肯綮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精准和效率,还蕴含了对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提升我的表达能力和说服力。
技经肯綮之未尝。
都中遇事剖析,~。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3.
【肯】
(会意。小篆字形从肉,从冎(guǎ)省。本义:着骨之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字误作肯。-肎,骨间肉肎肎着也。 、 《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
【组词】
肯綮
假借为“可”。表示应允,同意。
【引证】
《战国策·赵策》-太后不肯。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留为小吏,不肯。
【组词】
劝说了半天,他才肯了;肯认、 肯可、 肯首、 肯酒
4. 【綮】 ——“肯綮”(kěnqìng):。 筋肉结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