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3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2:57
“客土”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含义:
“客土”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客”(外来的)和“土”(土壤)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客土”指代外来土壤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泛指外来的事物。
在农业社会中,“客土”的使用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适应。在现代社会,这一词汇也常被用来讨论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现象。
“客土”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开放、包容和创新。它代表了对外来事物的接纳和利用,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进步。
在园艺爱好者的圈子里,经常讨论如何选择和使用客土来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例如,为了种植一种对土壤要求较高的植物,可能会专门从其他地区引入适合的土壤。
在诗歌中,可以将“客土”比喻为外来的思想或文化,如: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客土带来了新的绿意, 思想的种子在异土中生根,绽放出不同的花朵。”
在英语中,“客土”可以对应为“imported soil”或“foreign soil”。在不同文化中,对于外来土壤的使用和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
“客土”一词不仅在农业和园艺领域有实际应用,也在文化和语言表达中具有象征意义。它代表了对外来事物的接纳和融合,是语言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客土”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多元文化。
1.
【客】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各声。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字从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客,寄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 徐光启《甘薯疏序》-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 、 白居易《雨夜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
【组词】
客边、 客纲客纪、 客寄
2.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