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23:1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23:16:23
“彬彬济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才众多,文雅而有秩序。其中,“彬彬”指的是文雅的样子,“济济”则表示众多。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群体中人才济济,既有才华又文雅,且秩序井然。
在文学作品中,“彬彬济济”常用来形容朝廷、学府或某个团体中人才辈出,如“朝廷之中,彬彬济济,文武兼备”。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演讲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政治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团队或组织的成员素质高,能力强。
“彬彬济济”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彬彬济济,文王之典也。”原意是指文王治理下的国家,人才众多且文雅有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各种人才聚集的场合。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文雅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彬彬济济”这个成语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和对秩序的追求,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一个充满智慧和秩序的环境。它鼓励人们追求文雅和秩序,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才的赞赏和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描述一个学术会议或专业团队时使用这个成语,以表达对参与者素质的赞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彬彬济济聚一堂,智慧火花照夜长。”
想象一个充满书卷气息的图书馆,人们安静地阅读,偶尔传来翻书的声音,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彬彬济济”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galaxy of talents”或“a host of expert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人才众多的意思。
“彬彬济济”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人才的聚集,还强调了文雅和秩序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人才和秩序的赞赏。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重要性。
而目前由学塾以升入学院教育者彬彬济济,于工艺之道无不各造精微,此皆广设书院教育得宜之有效也。
其时天潢之英,从龙之彦,~,颇不乏才。
1.
【彬】
(形声。从彡(shān),焚省声(省去“火”)。本义:文质兼备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份,文质备也。《论语》曰:“文质份份。”彬,古文份。 、 《论语·雍也》。集解引包注:“彬彬,文质相半之貌。”-文质彬彬。 、 《汉书·系传下》-孝哀彬彬。
2.
【彬】
(形声。从彡(shān),焚省声(省去“火”)。本义:文质兼备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份,文质备也。《论语》曰:“文质份份。”彬,古文份。 、 《论语·雍也》。集解引包注:“彬彬,文质相半之貌。”-文质彬彬。 、 《汉书·系传下》-孝哀彬彬。
3.
【济】
渡过水流。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济乎江湖。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济河,围令狐。 、 唐·李白《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
【组词】
同舟共济;济胜之具、 济水、 济涉、 济运
帮助;救助。
【引证】
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 《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济师来攻。
【组词】
济人利物;济拔、 济惠、 济物、 济时
4.
【济】
渡过水流。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济乎江湖。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济河,围令狐。 、 唐·李白《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
【组词】
同舟共济;济胜之具、 济水、 济涉、 济运
帮助;救助。
【引证】
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 《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济师来攻。
【组词】
济人利物;济拔、 济惠、 济物、 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