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2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26:24
“文质彬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文”指文采,“质”指实质,“彬彬”指文和质相得益彰,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举止文雅有礼。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举止文雅、态度温和、有教养。
在文学作品中,“文质彬彬”常用来形容主角或重要人物的举止,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礼仪培训,这个词汇也常被用来强调培养学生的文雅举止。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实质胜过文采,人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采胜过实质,人就显得虚浮。只有文采和实质相得益彰,才是君子的风范。
在**传统文化中,“文质彬彬”代表了儒家文化中对君子风范的追求,强调内外兼修,文雅与实质并重。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一个有教养、有礼貌、举止得体的人。它影响着人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和长期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举止文质彬彬,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词汇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文质彬彬的他,如诗如画,漫步在花间。”
想象一个穿着整洁西装的男士,举止优雅,说话温和,这样的形象与“文质彬彬”相契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entlemanly”或“cultured”,它们也传达了类似的文雅和教养的意味。
“文质彬彬”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也是个人修养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能够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唐敖看那尹玉生得~,极其清秀。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质】
(形声。从贝,斦(zhì)声。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质,以物相赘也。 、 《战国策·赵策》-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 《后汉书·班超传》-遂纳子为质。 、 清·方苞《狱中杂记》-犹质其首。
【组词】
质库、 质作、 质鬻、 质录、 质卖、 质债、 质当、 质肆
3.
【彬】
(形声。从彡(shān),焚省声(省去“火”)。本义:文质兼备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份,文质备也。《论语》曰:“文质份份。”彬,古文份。 、 《论语·雍也》。集解引包注:“彬彬,文质相半之貌。”-文质彬彬。 、 《汉书·系传下》-孝哀彬彬。
4.
【彬】
(形声。从彡(shān),焚省声(省去“火”)。本义:文质兼备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份,文质备也。《论语》曰:“文质份份。”彬,古文份。 、 《论语·雍也》。集解引包注:“彬彬,文质相半之貌。”-文质彬彬。 、 《汉书·系传下》-孝哀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