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5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53:20
“是则”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如果是这样,那么就……”或“既然如此,那么就……”。它通常用于逻辑推理或条件语句中,表示在某种前提或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或采取的行动。
在不同语境下,“是则”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同义词中,“既然”强调前提的确定性,“那么”和“因此”强调结论的必然性。反义词中,“否则”和“不然”表示如果不满足前提条件,将采取不同的行动或得出不同的结论。
“是则”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其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正式或学术性的文本中仍可见到。
在传统文化中,“是则”常用于表达逻辑严密的推理和论证,体现了人重视逻辑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随着语言的简化和口语化,“是则”的使用逐渐减少。
“是则”给人一种严谨、理性的感觉,常用于正式或严肃的场合。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律文书、学术论文等需要严谨推理的文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较少使用“是则”,但在撰写论文或进行逻辑推理时,会偶尔使用它来增强表达的严谨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是则”融入,如:
若夜空星辰璀璨, 是则心灵得以慰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学者在书房中沉思,手中拿着笔,面前是一堆书籍和论文。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典音乐,如巴赫的作品,来增强“是则”带来的严谨和理性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If so, then…”或“Since that is the case, then…”。这些表达在逻辑推理和条件语句中也有类似的使用方式。
“是则”是一个具有特定语境和使用场合的词汇,它体现了汉语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类词汇有助于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尽管在日常口语中使用较少,但在特定场合和文本中,它仍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2.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