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00: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00:55
词汇“平虑草”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可能是一个特定领域或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术语,或者是某个特定文本中的创造性词汇。由于缺乏广泛的使用和明确的定义,我们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由于“平虑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无法提供一个确切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它可能是指一种具有平静或安抚作用的植物,或者是一个虚构的词汇,用于文学作品中以传达特定的情感或效果。
在文学语境中,“平虑草”可能被用来象征平静、安宁或治愈。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如果没有特定的背景知识,这个词汇可能无法被理解。
由于“平虑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以下例句是假设性的:
同义词可能包括“安神草”、“镇静草”等,这些词汇都与平静、安抚有关。反义词可能包括“兴奋剂”、“刺激物”等,这些词汇与激发、刺激有关。
由于“平虑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无法探讨其词源和历史演变。
如果“平虑草”出现在某个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它可能与当地的植物信仰、民间传说或传统医学有关。
对于我个人来说,“平虑草”可能引发一种宁静、平和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自然、治愈和内心的平静。
由于“平虑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没有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我可以尝试这样使用:
在月光下,平虑草轻轻摇曳,
它的芬芳,安抚了夜的喧嚣。
心灵在它的怀抱中找到了安宁,
平虑草,是自然的恩赐,是灵魂的慰藉。
结合图片,“平虑草”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片宁静的草地,月光下的植物,或者是柔和的自然风光。结合音乐,可能是轻柔的钢琴曲,带来一种平静和放松的感觉。
由于“平虑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无法进行跨文化比较。
“平虑草”作为一个非标准词汇,其意义和使用取决于特定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词汇的背景和语境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词汇。
1.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
2.
【虑】
(形声。从思,虍(hū)声。本义:思虑,谋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虑,谋思也。 、 《墨子·亲士》-非士无与虑国。 、 《诗·小雅·雨无止》-弗虑弗图。 、 《荀子·礼论》-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 、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 、 《战国策·燕策》-足下更虑之。
【组词】
考虑、 虑尽、 虑佚、 虑事多暗、 虑思、 虑计
3.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